自媒体大爆炸:生存价值仍有待明晰|自媒体|互联网|内容
2013-05-24 08:26:27 点击:

  自媒体会使人的个体价值得以放大,有人求名,有人求利。  文 | 夏宏  王小峰对《创业邦》说,2006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

  自媒体会使人的个体价值得以放大,有人求名,有人求利。

  文 | 夏宏

  王小峰对《创业邦》说,2006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杂志的封面人物是“YOU”,“它实际想强调的一个概念是,在互联网时代你作为一个个体,可以去传播很多的东西”。

  2005年王小峰的博客“按摩乳”获“德国之声”中文博客大奖,这位《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有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网名“带三个表”,被称“三表哥”。2005年、2006年博客热,web2.0在中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说有人就讨论它是自媒体了。但他觉得自媒体“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在一个非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上世纪)80、90年代到处推广自己书法的庞中华,他其实也算是自媒体。因为他一时上不了央视这个有影响力的平台教全国人学书法,他就在报纸上到处打广告、上电视、出书宣讲书法是怎么回事。”

  伴随微博、微信的出现,自媒体的话题尘嚣甚上。资深电视媒体人、自媒体人罗振宇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度消费的词。”但包括罗振宇在内,一些人将此当作为事业,也有人将此当作工具。或为名声,或将此转换为已有商业产业的流量“导航条”,它的价值吸引力是什么?

  生存逻辑是什么

  NTA创新传播机构、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对《创业邦》说,从有博客以来个人传播信息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微博、微信的出现让许多人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做媒体了。但是微博有那么多用户,我们能记住的ID有几个?草根大号是自媒体吗?“我真的不认为他们是自媒体。因为它与人直接相关,你的兴趣、爱好、特长、喜怒哀乐都能直接挂上钩,但很多草根大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销,不具备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

  在他看来,自媒体仅是一个现在大家热衷讨论的概念,它叫“人人媒体”还是什么名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做这件事情的人要自问,做它的初心是什么。”他说,是因为看起来很热去做它,还是希望自由表达、获得独立的人格才去做这件事?“多数人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想清楚的。”

  在传统媒体领域,申音曾有过长达10年时间的历练。决意在媒体行业继续做新的事情,他觉得,媒体或其它领域已经由原来的纵向组织结构,转向了一个横向链接的时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线下与互联网二元对立的问题,“韩寒一个人的商业价值抵得上一家广告公司,发一篇博客能覆盖中国半个互联网的用户,“单个人的能量,可以发挥得很大很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技术可以随时改变或被新的技术颠覆,过去是博客,昨天是微博,现在是微信,科技的变化永远令人捉摸不透,谁知道明天又会是什么呢?申音笃信的是,“人的价值是可以持续放大的,不管你通过什么途径,做自媒体产品最后其实就是做人的价值。”他说,即便是在一个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时代,美国一个著名主持人的身价就能有10亿美金;乔丹一个人的价值,超出了全联盟所有球员的价值。

  “罗辑思维”、“蛮子文摘”是独立新媒旗下的两个自媒体产品,罗振宇是前者的主持人。他说,很多人站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强大坐标的对立面去看新媒体现象,他自己恰恰不这样以为,他觉得工业化时代媒体的规模逻辑,是内容和渠道的博弈。报刊杂志讲发行量,电视台拼收视率;当然,电台也在意收听率,而网站同样看重点击率。在追求规模效应和强调渠道优势的逻辑里,“一个普通女歌手想上央视春晚,后者便比前者强势;但如果是赵本山,这种博弈的强弱力量便倒过来了。”

  “可是渠道正在整体崩塌,渠道对于自媒体并没有太多意义。”罗振宇预判,未来的媒体可能会从规模经济的逻辑转化为“范围经济”。并且他觉得已经看到了这种迁徙与自我瓦解,杂志不见得再一味追求发行量,它分解、开发成一个一个对应不同范围与需求的产品,而电视台在分解成“快乐家族”、“舌尖上的中国”等类似一系列产品;Hellokitty要让它的观众、读者不断地持续增加总会有困难,但通过授权与品牌合作,却成为了它得以为继扩张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盈利时代了。自媒体不只是一个媒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

  他觉得自媒体未来的博弈,会在“魅力人格体”与运营平台之间进行,而不是传统媒体。“说白了,是泰森与职业拳击推广人唐·金的博弈。泰森很强大,但风险更大,因为除了有一个运动员的运动周期问题外,也还可能存在道德、法律方面的风险问题。打一场比赛,唐·金挣的钱也许没有泰森多,但他的风险更小,因为他手里可能有10个泰森。”他说。这种博弈的结果除了共生存之外,还可能会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罗振宇觉得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并无新旧媒体之分。”在一个新媒体的概念里,传统媒体也在有意识地形成一个一个的轻型团队,并将此当作出路。他担心的是如央视这样的大型、非市场化媒体,自我变革、瓦解、重构的可能性有多大。

  规模、渠道为王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吗?

  “在今天,如果你足够有才华,就能直接面对用户并产生影响力;而不是绕几个弯子,通过传统媒体这座桥梁去‘翻译’(你的才能)。”申音说。罗振宇则告诉《创业邦》,互联网加速了传统媒体向个人品牌溶解的步骤,“往前追溯西方的奢侈品品牌,香奈儿、路易·威登……一个个算下来都是人名与个人品牌;而美国著名主持人拉里·金则干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栏目”。

  路径选择是什么

  一批自媒体人正在把微信公共平台视为主要的传播阵地,微信也成为其做自媒体讨论的热点。罗振宇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着急去定义这个工具是什么或有些本末倒置。因为你只能跟着它走,微信不会一成不变。“张小龙不是傻子,躺在那儿一动不动。”

  罗振宇在不久前和微信运营方有过一次接触,看能不能让罗辑思维的视频在它的公共平台上直接播放——“一旦允许我自定义按钮,它就变成我的APP了;再接入支付宝,就变成了我的操作系统。”这件或许还得继续谈下去才知道结果的事他也不避讳说出来。他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作为第三方平台,其自身总会不断变化,而自媒体人要找到、放大自身的价值。

  几年前博客的出现,让王小峰至今依然对“自媒体”、“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力印象强烈,他对因写博客突然名声大涨感到错愕。当自己在机场、在大街上也能被人认出来的时候,一直到2010年,他都为此感到特别别扭:“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这样?”

  七八年以前,王小峰就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威力,但今天他依然在使用老式的诺基亚手机,不用微信,也不用微博。大约是去年下半年的时候,他的一位在门户网站的朋友好不容易劝他注册了一个微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积累了37万粉丝,但他很快就感到不适应。一是他觉得碎片化的表达挺耗费自己的时间,二是他自己并不想上去做一个“公知”,也不习惯看一堆人喋喋不休地说话。他与那位朋友沟通了好几次,希望把微博关掉。后来他想到了一个自杀式的办法,不断发带有“敏感词”的微博,目的是“求查封”。

  博客是王小峰一直以来的大本营。对于互联网他保持着钝感、保守、老派,不过,追溯“不许联想”到其前身“按摩乳”,其实是在一个“过时”了的表达平台上,时至今日仍极具声色。王小峰除了平均一两天会更新一篇篇幅在1千字左右的博客外,从2010年开始,他设计了一系列的T恤(生产交由第三方),并在淘宝上开了一个专卖店;其博客开放了广告位,最新的一个广告来自一个吉他品牌商。除此之外,这位前音乐杂志编辑一直保持着在业余时间拍摄自编自导的基于网络播放平台的电影的爱好,他最新的电影是与腾讯合作的《衰鸟向前冲》,讲述了一个底层生活者的故事。他的朋友罗永浩在这部自己露脸不足1分钟的电影里,毛遂自荐扮演了一个衣衫褴褛、头发凌乱、满脸乌黑与精神涣散的路人甲。此外,他还出版过《欧美音乐指南》等数本书——这些产品均围绕“王小峰”或“不许联想”而伸展其脉络。在他的博客里,都能看到这些衍生品的展示。

  王小峰亲历了博客在这几年的衰弱。“不许联想”以前日访问量有五六万。“就算是凌晨三四点流量最少的时候,看我博客的人也有2000来人。”这使得给他提供服务器的朋友,三天两头向他抱怨服务器瘫痪,因为那哥们还做着一个网站。现在它每天的流量已跌至5000,“有微博、微信后已经没有人有耐心去读几千字的文章了,慢慢地人就不来了。”但他坚持继续以渐进的方式写博客,而不是在微博上成为一个名人。他觉得那像一个秀场:“有很多电视选秀,秀完后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的冠军是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三方支付首推手机支付被盗赔付
下一篇:欧朋CEO宋麟:手机浏览器的那些事儿|手机浏览器|欧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