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lu价值源于独家版权:出售或面临挑战|Hulu|出售|版权
2013-06-12 11:04:24 点击: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今天撰文称,虽然Hulu真正的价值源于大量的独家内容授权,但由于其母公司兼内容合作伙伴逐渐意识到这种模...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今天撰文称,虽然Hulu真正的价值源于大量的独家内容授权,但由于其母公司兼内容合作伙伴逐渐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因此该网站出售后很难继续享有这种独家版权,导致该公司的价值缩水。

  以下为文章全文:

  竞购升温

  专业流媒体视频网站Hulu又要拍卖了,它的母公司(兼内容合作伙伴)已经收到了多份收购要约。据多家媒体报道,Hulu的竞购方共有7家,包括电视运营商DirecTV、时代华纳有线、私募股权公司KKR、Guggenheim Digital、Cherin Group、银湖资本以及老牌互联网公司雅虎。

  这并非Hulu的母公司第一次为该网站寻找买家。几年前,Hulu的大股东新闻集团、迪士尼和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就曾经将该公司挂牌出售。(由于康卡斯特收购NBC环球时曾经向监管者做出承诺,因此NBC环球虽然持有Hulu股份,但并无决策权。)

  2011年,Hulu吸引了包括Dish、亚马逊、谷歌和雅虎在内的多家竞购方。据报道,当时的出价基本都在15亿至20亿美元左右。虽然谷歌当时给出了更高的报价,但却希望获得Hulu的内容授权承诺,但新闻集团和迪士尼似乎并不愿做出这一承诺。

  当时,业内人士对Hulu的竞购方究竟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利益存在诸多疑问。这是各方难以达成一致的原因之一,并最终导致Hulu放弃出售。不过,很多问题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在新一轮竞购中进一步凸显。

  版权问题

  对于有意收购Hulu的企业来说,最大问题之一便是究竟能够获得哪些版权,以及具体的授权时间。自创立以来,Hulu便从美国四大广播电视网中的三家获得了独家内容。但目前看来,对于福克斯、ABC、NBC来说,这种独家授权模式似乎并不符合他们的最佳利益。

  与电视广告相比,Hulu为这三大电视网带来的额外收入实在不值一提。向Hulu提供独家授权甚至可能导致这些有线电视网损失更多的额外收入来源,因为他们原本可以对外公开竞标,吸引Netflix、亚马逊Instant Video和YouTube等服务竞购版权。

  当然,Hulu的新东家肯定希望尽可能长久地拥有这种独家地位。但内容所有者却希望能够实现更高的灵活性,以便向其他服务提供相同的内容授权,这将成为双方最重要的谈判焦点。

  人才流失

  就在Hulu挂牌出售的同时,该网站的很多功臣却纷纷另谋高就。Hulu CEO詹森·基拉尔(Jason Kilar)今年初离职,CTO理查德·汤姆(Richard Tom)也一同辞职。随后,该公司产品副总裁罗伯特·王(Robert Wong)也加盟了私家车搭乘服务提供商SideCar。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受到了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去年末出售股权的影响。在那次出售中,所有的员工持股也得以变现,因此他们已经不再是股东,只是普普通通的员工。

  每当一家公司被收购,或是刚刚完成IPO(首次公开招股)后,总会有很多员工离职。与之类似,今后离职的Hulu员工还会继续增多,而由于洛杉矶繁荣的创业市场推动了人才需求,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真实价值

  在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最近出售股权时,Hulu获得了约20亿美元的估值,相当于创立时的两倍。该公司2012年创收约7亿美元,现在拥有400多万Hulu Plus付费订阅用户。

  但正如上文所说,Hulu的真正价值源自新东家所能获得的版权。很多人之所以购买Hulu的收费服务,是因为该公司是很多内容的独家在线授权渠道。倘若用户能够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这些内容,Hulu的价值必将大打折扣。

  据称,新闻集团前总裁彼得·切宁(Peter Chernin)今年早些时候出价5亿美元收购该网站。这似乎是虚报低价,毕竟Hulu两年前的价格就不止于此,更何况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最近还给出了远高于此的估值。

  而且,参与本次竞购的很多都是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他们一向擅长投资价值被低估的资产,而不是那些因为拥有内容版权而具备重要战略价值的媒体或科技公司。

  从潜在竞购者的数量来看,Hulu的竞购的确在升温。但与此同时,无论Hulu被谁收购,似乎都不太可能给出超过20亿美元的价格。随着Hulu的人才和内容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收购方想要收回成本,势必面临诸多挑战。(鼎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顺丰优选生鲜配送区域跨出北京|生鲜|配送|北京
下一篇:语音搜索功能拓至PC端 普及需破解识别难题